首页>新闻>【英才】易凯王冉:未来十年不投健康产业的VC就不叫VC

【英才】易凯王冉:未来十年不投健康产业的VC就不叫VC

2015-02-25

春节又没少吃?如果担心自己的身体状况有变化,别着急,说不定互联网健康管理能帮上你的忙。下面的这篇文章告诉你:这个领域正在酝酿着巨大的机会。


过去的五年中,电商蓬勃发展,互联网帮助各种商品绕开效率低下的传统流通体系,直达消费者手中;过去的两年中,互联网金融一日千里,让需求难以被银行满足的借贷双方实现无缝衔接,效率倍增。

两个庞大领域的互联网化进程,迸发出了无数的创业机遇和投资价值,巨头诞生,栋梁成长。参与其中的资本力量获利丰厚,一批眼光敏锐的投资家与成功的创业者一起,站到了时代的巅峰之上。

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的几年中,经营业态落后、流通渠道缓塞、无法满足用户需求的一些行业领域,将继续面对来自互联网的挑战甚至颠覆。医疗健康这个传统的资源分配不均、却又事关人类生命质量的重要产业,正在迎来互联网的冲击和洗礼。在这个过程中,医疗产业的运营方式发生改变,新的内涵得以延伸。

易凯资本CEO王冉对《英才》记者表示,互联网医疗这个市场,总体上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对投资界而言,下一个十年健康产业的投资机会如同过去15年的互联网。在健康领域,尤其是移动医疗领域,今天我们只是到了Netscape(网景)和瀛海威的那个时代,而站在那个时点上你根本无法想象后面的谷歌、亚马逊、Facebook和BAT,更不用说Uber和小米。

随着腾讯斥资7000万美元和一亿美元两笔大单砸向丁香园和挂号网,整个2014年,移动医疗领域的投资总额已有6.9亿美元,是过去三年总和的2.5倍。投资加速,巨头进驻,让互联网医疗、健康行业的发展路径看起来更加清晰,广阔的市场空间得到印证,一个个多年来缓慢迭代的细分领域开始加速换挡。

王冉告诉记者,为了迎接健康产业的井喷,易凯已经组建了行业里最大的健康产业团队,今年这个团队会超过20人,将在上海设立长三角办公室并筹划珠三角办事处,以便更好地为创业者们提供本地化的服务。与此同时,易凯也已经在去年圣诞前的最后一周完成了首只健康产业基金的募集,很多互联网和健康领域的行业大佬都以LP的身份参与其中。

风在来:健康管理从被动到主动

说不定你就有过这样的这样的经历:有一点不舒服,却又因为医院人多麻烦、工作脱不开身,就去百度问一下网友“哪哪疼了,怎么回事。”

不经意间的举动,显示出行业的潜力。我国医疗资源分配不尽合理,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用户通过互联网手段,来诊治小疾小病的需求。瑞尔齿科创始人邹其芳告诉《英才》记者,在美国,完善的社区医疗服务体系和私人家庭医生服务,把大量问题并不严重的病患筛出,帮助大型医疗机构减轻诊疗负担的同时,也方便了就医者。但在中国,社区医疗体系远非如此完善。

缺乏基层医疗体系,增加了人们对大型医疗机构的依赖,医院人满为患,让医疗资源的错配更加严重。互联网渠道则可以用非常低的成本,打破信息的不对称,为建立医患顺畅的沟通关系提供了可能,未来以新的形式完善我的国医疗体系:用在线诊疗部分代替匮乏的基层医疗,为大型医疗机构分担压力。

根据王冉的判断,目前医疗产业的发展,已经突破了传统的“看病吃药”模式,向更加全面的健康管理发展。人与医疗的关系,正在由被动、偶发的关系变成主动、高频的关系。

这主要体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平时关注自己的健康状态,并用运动、饮食、保健品等办法来自行调节;并且,随着基因检测技术以及多种检测手段的日趋成熟和推广,互联网和大数据在医疗诊疗中的渗透和应用,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提前知晓自己的患病概率并早发现早治疗,这使得中国传统医学中推崇的“上医治未病”成为可能,这也促进医疗健康服务成为用户的长期主动需求。

这与移动互联网增加了用户的使用频率和使用时间,导致互联网产业最近两年的超高速发展如出一辙。这样一个背景给了王冉以及易凯的健康产业团队在这个领域进行深耕充分的信心。

王冉认为,虽然BAT已经开始进入到这个领域,但总体来看这个领域所吸引到的投资额还无法与互联网相比,财务投资人还普遍处在懵懂观察的阶段。但是王冉和他的同事们坚信,下一个十年健康医疗产业给投资界带来的变化和机会会像上一个十年的互联网产业一样。“如果一个VC过去十年没有投资互联网企业,那它还能叫VC吗?未来十年,如果一个VC不投健康产业,它同样不是VC。”

早期发现:99%的死亡与信息有关

医疗健康从来都是一个有着深厚内涵的产业,随着基因检测成本的急速降低和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其概念的深度和广度都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以医院和医生为核心的医疗体系,正在经历被技术打破和重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完成之后,一个前所未有的、内涵及其丰富的互联网生命健康产业将会形成。

据易凯资本健康产业组的共同负责人王正云介绍,自2001年人类基因组计划首次实现人类基因组的全测序以后,遗传学和基因组学均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当时的测序成本超过一亿美元。2014年初,人类全基因组测序成本已经降到$1000以下,这让基因组测序大面积进入学术研究,药物研发,临床诊断以及个性化医疗领域成为可能,这是行业发展的里程碑,尤其这个领域的发展速度甚至是摩尔定律的四倍。

在不远的将来人类全基因组测序成本会降到10美元甚至1美元以下,这让更多的人可以高效低廉的获取自身的各种检测数据(大数据)并了解到自身潜在的健康问题;而移动互联网的出现,让这些潜在的病患能够借助现代化手段,更好地进行自我身体的实时管理。

大数据的核心是数据采集,大量的多样化的快速的采集准确的数据,而如今市场上已经出现了能够监测体征数据的一系列产品,如智能手表、手环,以及自我健康管理中具备与智能手机连接功能的医疗器械以及采集的很多数据,如血压、血糖、体温等,目前这些数据还不够大(静态缺乏连贯性),不够多样化(多方面数据的相互佐证),不够快速和准确,这将很难形成有效的诊断依据。随着科技的进步,上述产品日臻成熟后,会对生命体征进行更加准确、实时和有效的监控,加上与基因及各种检测影像检查数据、以及病史数据的对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大数据。这样完善的健康信息大数据能让病患提前预见部分疾病,并通过预防和及时就医获得更好的治疗结果,真正意义上实现“上医治未病”,这是互联网生命健康的一个重要行业内涵。

王冉认为,提高生命质量、延长人类寿命是所有健康管理的终极目标。除了意外事故,这个世界上99%的死亡,都是由于没有在正确的时间获得正确的信息而造成的;大部分的疾病,都可以通过生命健康的自我管理进行预防、预警和早期救治。通过完善的自我健康管理,配合医疗行业的新技术、新药品和新器械,未来人类的平均寿命一定会得到“有意义的延长”。

医疗检测企业的发展为早期发现和网络问诊提供了支持。这些企业目前大多为传统医院进行服务,其多种化验检测水平已可以代表行业较高水平。从目前的发展形势来看,这些企业有意向“第三方检测机构”推进,患者可在社区等基层医疗机构直接进行检测,各类结果数据均可可获得传统医疗机构的认可。

当具备权威性的第三方检测业务与移动医疗结合,一些重要的变化将会产生:在传统的社交软件问诊环境下,由于没有面对面的接触,诊断过程存在着太多的不确定性因素,这也是移动医疗最受诟病的不足之处。但具备认证条件的第三方诊断证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这一状况。

在结合第三方检测业务对病人进行问诊之后,患者就诊的效率将得到大大提高。原本需要在拥挤的医院进行的几个重要流程,在移动互联网终端被医生分流到其他机构,医院可将业务聚焦在务手术、处方药等核心业务上,经营效率获得提高。

在未来,绝大多数病人再也不用为了一点小病跑同仁和协和了。有些患者看病甚至不再需要去传统意义上的”医院“。

在今年的卫生工作会议上,分级诊疗成为了全年工作的重点内容,上述的这些大型医疗机构非核心职能,将有望全面向社会医疗机构进行疏导,甚至有可能将这些分工明确的专项医疗机构纳入到社保体系。作为信息的集散中心和病患交流的平台,移动医疗正是这场线下医疗体系重塑运动的核心力量。

不能没有你:医生仍是核心

无论互联网医疗如何发展,它或许永远都不会彻底取代线下医疗,所有的患者想要真正将病治好,终究还是要落地。

对此易凯内部也有着非常清晰的认识。曾经在医疗行业浸淫20年的易凯资本健康产业组共同负责人王正云认为,医疗行业的特殊属性使其不会像其他传统行业那样,短时间内被改造甚至颠覆,它更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毋庸置疑的是,移动互联网的应用和推广会给这个行业带来质的变化。

这个特殊属性,很大一部分即指的医生在行业中难以取代的中心地位。在中国,几乎一切医疗产业的运转,都围绕着医生这个绝对核心展开。大医院医生一号难求,并且所有的问诊、手术、到患者的用药、理疗几乎都完全由医生掌握。

医生的数量和质量,甚至直接决定了医疗机构的品牌效应以及成长、扩张的速度。瑞尔齿科的创始人邹其芳认为,瑞尔齿科快速成长的关键因素,除了资本的力量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在过去的几年中培养了一大批核心骨干医生团队。医生的水平决定了医疗机构的水平,最终决定了患者的就医选择,这在短时间之内难以改变。

正因为医生在我国的医疗体系中所处的重要地位,移动医疗领域目前最重要的发展方向,就是尽可能圈占稀缺的医生资源,通过为医生提供便利的信息服务以及从患者方面获利的机会,换取展开移动医疗服务的基础。

杏仁医生创始人马丁医生对《英才》记者表示,医生是主导移动医疗的真正立足点。通过参与到移动医疗中来,医生的工作效率可以得到提升,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更多的医患交流、问诊以及随访工作,并且不受地域限制。而长期医患关系通过移动客户端建立起来之后,也可以增加医生的临床经验,并形成其患者积累和自我品牌的塑造。

这对于医生来说是非常有利的事情,特别是职称、名望和收入相对薄弱的年轻医师,对于诊疗的移动互联网化兴趣较高。在拥有足够多的病患资源和品牌效应之后,医生甚至可以拥有部分调配医疗资源的能力。但是马丁同时认为,目前的这种移动医疗更多的是对传统医疗的信息服务支持,很难取代医疗机构的作用,真正的颠覆式模式还没有出现。

易凯资本健康医疗部负责人洪蔼琳告诉记者,早在几年前,互联网医疗企业根本没有明晰的商业模式。现在这几年一些企业已经渐渐摸索到了属于他们自己的商业模式[目前没有人有盈利模式]。在这个过程中,围绕医生资源做文章,成为了现阶段创业企业的最优选择。目前相对较为明晰的商业模式如春雨医生、杏仁医生等企业都获得了数额较大的投资。

以医生为核心的移动医疗发展模式,可最快地实现医疗资源向互联网端迁移。虽然这更像是向传统医疗体系的一种妥协,但至少通过现在的医疗资源线上化,日后移动医疗颠覆式创新的坚实基础将被夯实。

除了医生之外,互联网在线下将改变什么

尽管改变不了医生的传统优势地位,但这却并不意味着对线下医疗就无计可施。

在医生为核心的移动互联网医疗模式下,医患黏性增强,具有品牌效应的医生将具备更加强大的病患资源掌控能力,乃至医疗资源的分配能力。

大型医院为代表的传统医疗机构就诊、治疗一直面临较大压力,病患分流的预期强烈。与此同时,而随着政策的放宽,社会民营医疗机构快速发展,不少专业化较强的细分医疗机构已经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

王冉告诉《英才》记者,在过去几十年间,传统医疗、医药流通都是高度管制的行业,被管制的行业自然发展较慢。随着市场经济和互联网行业的发展,这一领域正在进行去管制化,行业市场化运转以后发展加速就成为必然。一个自由竞争的市场,加上现在技术的发展,已经让医疗这个行业的发展壁垒越来越少。

医疗检测企业的发展为互联网医疗的问诊提供了支持。这些企业目前大多为传统医院进行服务,其多种化验检测水平已可以代表行业较高水平。从目前的发展形势来看,这些企业有意向“第三方检测机构”推进,患者可在社区等基层医疗机构直接进行检测,各类结果数据均可可获得传统医疗机构的认可。

当具备权威性的第三方检测业务与移动医疗结合,一些重要的变化将会产生:在传统的社交软件问诊环境下,由于没有面对面的接触,诊断过程存在着太多的不确定性因素,这也是移动医疗最受诟病的不足之处。但具备认证条件的第三方诊断证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这一状况。

在结合第三方检测业务对病人进行问诊之后,患者就诊的效率将得到大大提高。原本需要在拥挤的医院进行的几个重要流程,在移动互联网终端被医生分流到其他机构,医院可将业务聚焦在务手术、处方药等核心业务上,经营效率获得提高。

而随着民营专科医院水平的逐渐提高,医生甚至可以将部分并不严重的病患资源向外分配,特别是一些技术含量较低、治疗成功率较高的病种、一些需要长期就诊,但病情稳定的慢性疾病,以及术后的康复环节等等。

在今年的卫生工作会议上,分级诊疗成为了全年工作的重点内容,上述的这些大型医疗机构非核心职能,将有望全面向社会医疗机构进行疏导,甚至有可能将这些分工明确的专项医疗机构纳入到社保体系。作为信息的集散中心和病患交流的平台,移动医疗正是这场线下医疗体系重塑运动的核心力量。

健康产业的BAT尚未出现

“所有具有实际意义的互联网医疗模式,都是这几年出现的,这是行业很明显的一个改变。春雨医生、丁香园等几家企业虽然着手较早,但3、4年前想融资发展都比较困难。现在很明显已经到达了临界点,企业的融资和发展的速度明显加快。”易凯资本健康产业组的负责人洪蔼琳认为,从投资的角度观察,可以对互联网医疗行业的发展规律有更清晰的判断。

在美国,2014年移动医疗领域的投融资非常活跃,全年共有约670个项目进行融资,围绕着医患关系、大数据医疗、健康护理等子行业,都有各类资本运作。在中国,资本活跃态势同样明显,但更多的多处在投资阶段,绝大多数交易仍是早期融资,C轮以上的融资基本都是BAT的布局。

39健康网是目前已有为数不多的登陆资本市场的互联网医疗案例。2014年6月26日,朗玛信息宣布以22倍的高溢价收购了这家知名的健康类垂直网站。而随后公开市场给予了这笔收购更高的溢价,截至2月11日朗玛信息市值暴涨了两倍以上,一度以223.88元成为了沪深两市股价最高的上市公司。

这在一定程度显示出,互联网医疗产业在资本市场的火热状态。王正云认为,就中国来讲,由于市场发展空间的差异,互联网医疗企业的估值水平比美国更加激进。

和中国不同,美国的互联网医疗企业注重了一些非常细分的领域,比如说做医疗大数据、做医生工具及效率管理、做病患及支付管理等等,专注度非常高。但在中国,布局整个价值链的“大而全”企业更受追捧。总体来比,国内相关企业的估值要比美国高,但泡沫相对也多一些。

王正云解释道,一个企业估值模型的核心因素,是到底有多大的市场空间、盈利能力以及成长性等因素。在这些点上中国的市场预期远远好于国外,在加上整体业态的落后程度和想象空间,所以中国目前的估值相对较高也有其必然性。

高估值的背后是高成长性。资本的介入,能够帮助这些已经获得“起跑优势”的创业企业,以更快的加速度发展壮大。不仅仅在提供资金方面,金融机构在于政商关系、经营策略等方面都可以为初创的互联网医疗企业提供非常大的帮助。

新兴的业态需要时间,以培育市场和用户习惯。在这个较长时间的培育期,资本对医疗产业的支持是其发展的保证和促进力。互联网医疗市场规模庞大,资本的力量也让企业有更多的机会和条件去进行探索,找到最适合的经营方向。

王冉判断,在医疗健康领域,未来能够支撑高估值的公司大致有两类:一类是拥有颠覆性技术的公司,一个是重构传统医疗产业链的公司。在中国,后一类有可能比前一类更早出现并取得地标级的成功。虽然相比传统医药企业,目前互联网医疗相关企业看起来并没有好看的财务数据,但是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政策环境的变更和用户使用习惯的养成,这些企业随时可能出现爆发式的增长,足以熨平一切高估值的指标数据。因此,那些今天可能连1个亿收入都没有,但未来可能出现很陡峭增长曲线的企业,都是值得密切关注的。当然,更大的可能是,健康产业的BAT今天还孕育在创业者的车库里。


媒体问询